名家评论
 
  名家评论 您现在所在位置:首页 > 名家评论  
浑厚苍茫,质朴自然——郑天欣的山水画
发布时间:【2011-07-24】        阅读:1387 次

在郑天欣的山水画作品前面,我们感到一股来自西北大自然的新鲜气息,感到艺术家对他熟悉的山山水水一种纯真、质朴的感情。这与当前画界有人脱离自然沉醉在前人笔墨情趣的山水画迥然不同。
郑天欣的家乡是渭北黄土高原的淳化,那里的景色苍凉厚朴,自幼年起他就受到这种美感的滋养。他长期在林区工作,一直和森林、山水打交道。他热爱大自然,喜欢山水画,曾经受到过著名画家罗铭先生的亲切指导。从那时起,他就养成用水墨写生的良好习惯。他的足迹遍及西北高原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也从一名林场工人转变为林业系统的宣传干部,成为一名有成就的专业画家。
郑天欣的职业给他提供了深入自然和写生的方便。他是从山水写生走进画坛的,他从写生中尝到了甜头。写生使他能认真地观察、研究自然,体验自然的魅力;写生给他提供了创作灵感和丰富的素材。值得注意的是,郑天欣运用的是在观察、体验基础上带有创造性的写生方法。他把笔墨的功力和修养融合在写生的过程之中。他说:“只有在进行水墨写生中,随激情所至放笔任意挥洒时,所出现意想不到的笔墨效果,要比创作中偶然出现的效果生动的多,感人得多。”显然,郑天欣山水画中的浑厚苍茫之气,他笔墨中的自然、亲切之情,固然是他纯朴个性的流露,也是他长期在大自然中揣摩、学习的心得积累。当然,他坚持写生,从写生中不断总结经验取得进步,并不意味着他不重视传统,不注意学习古人。近几年来,他的山水画更具有整体感,更有气势,同时更有笔墨趣味,更加耐看,就是因为他提高了传统艺术修养的结果。而且,在这方面他还在做艰苦的努力。显然,郑天欣继承的是长安画派“一手伸向传统,一手伸向生活”的创新之路。因此,郑天欣创造的别具一格的山水画,在当今西安画坛引起人们的重视,就不是偶然的了。郑天欣所走的艺术道路,他的创作经验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。
我国传统的山水画之所以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,之所以能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,主要是因为它不断地从祖国大自然中吸收营养。传统的山水画是艺术家们对自然素材进行加工、冶炼和艺术再创造的结果。山水画之所以比真山水更美,因为它经过艺术家的剪裁、构思和设计。因此,对山水画家的创作来说,有两个重要环节必须紧紧抓住,一是必须深入观察、研究自然,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;一是在这个基础上发挥想象,进行艺术虚构。这两个环节相互联系,相互依存,缺一不可。古人说:“凡学画山水者,看真山真水,极长学问,便脱时人笔下套子,便无作家俗气。”又说:山水画家“徒模仿旧人栈道瀑布,终是模糊丘壑,未可便得佳境。”(明 唐志契:《绘事微言》)20世纪中国山水画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,正是因为正确地处理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。李可染、张仃、罗铭一行50年代走出画室到户外写生,首开山水画革新风气,积极推动了山水画的健康发展。与此同时,以石鲁、赵望云为代表的长安画派和以傅抱石、钱松岩为代表的新金陵画派,也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,在山水画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。需要指出的是,这些山水画的革新家们,在关注写生的同时,并没有牺牲中国画特有的表现语言——笔墨,只是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和当时主要解决阻碍山水画前进的“闭门造车”的问题,对传统笔墨的系统研究尚未提到日程上来。这不能不说是个缺失。不过,这是前进过程中的缺失。近十多年来,山水画界注意到了这个问题,重新关注山水画中的笔墨精神、格调和趣味,应该说对山水画的发展是有益的。但也出现了另外一种值得人们忧虑的倾向:忽视研究自然、忽视写生,一味迷恋于古人笔墨情趣。在这种情况下,重申山水画家要走向自然,要注意写生,是十分必要的。郑天欣在这方面的努力,也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。
郑天欣是一位勤奋、谦逊的画家,他在成绩面前毫不自满,他表示传统和大自然是两本一辈子读不完的书。他将永远虚心学习,努力实践,为人民大众贡献更好的作品。


[打印本页 关闭窗口    
CopyRight ©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. 郑天欣书画网 版权所有
地址:西安市 电话:13519160059 邮箱:xuetao42@163.com 技术支持:新势力网络